非遺環(huán)境
甕安縣地處黔中腹地,烏江中游,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,與黃平、福泉、開陽、遵義、湄潭、余慶六縣市接壤。縣域面積 1974 平方公里,以漢族人口為主,人口較多的少數(shù)民族有苗、布依、土家等族。平定營鎮(zhèn)是甕安的一個歷史重鎮(zhèn),自古商貿(mào)發(fā)達,文化厚重。悠久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為燈夾戲的孕育發(fā)展奠定了良好基礎。燈夾戲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,是甕安縣寶貴的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
平定營燈夾戲
平定營“燈夾戲”,即花燈夾川戲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,是花燈與川戲饒有新意的巧妙組合,是一種匠心獨運的嫁接藝術,是平定營花燈舞與川戲的混搭現(xiàn)象——燈即“花燈”,戲即“川戲”。其藝術表演形態(tài)為巧用一則花燈表演完畢后的空余時間,及時穿插一場川戲,花燈、川戲輪流出場,內(nèi)容、形式接連更替,兩班人馬輪番出臺,“燈中有戲”、“戲中有燈”,說唱結(jié)合,寓教于樂,別具特色。這種獨具風格的表演形式,令人賞心悅目、流連忘返,收到了超常的藝術效果。
歷史淵源
“花燈”起源于唐朝,相傳在唐朝年間,老龍?zhí)拥俏粫r,湊巧他母親眼睛痛,經(jīng)不少各地名醫(yī)醫(yī)治無效,于是老龍?zhí)釉谄兴_面前許愿,如若他母親眼睛能好,他將在京城玩花燈唱戲三天。許愿后,他母親眼睛突然好了。老龍?zhí)泳兔龑m娘娘扮花旦,文武大臣打和聲在京城唱起了花燈。就如平定營燈夾戲唱到:“三千七百二十四盞花燈,正宮娘娘裝花旦,文武百官打和聲,萬古流傳到至今”。平定營鎮(zhèn)人也就在唐朝時期就玩起花燈。
主要特征
“燈夾戲”是巧用一則花燈演出完畢之間空隙時間,為了不冷場,緊接著穿插川戲出場演出,做到花燈,川戲兩班人馬輪流演出,輪流化妝,換衣,休息,從而達到演出時讓人們,欣賞兩種不同風格的節(jié)目。此獨創(chuàng)在戲曲當中別且一格,是一場風格獨特的佳景戲。
器樂及演奏
燈夾戲大多采用鑼鼓、二胡、板胡、京胡、快板、笛子等民間樂器進行伴奏,根據(jù)花燈、川戲的特點吹拉彈唱、混敲混打,輕重緩急,頗有節(jié)奏。擊鼓者雙手持棍,圍鼓擊打,指揮樂隊,使表演出神入化,令人嘆為觀止。
代表作品
燈夾戲戲曲故事中大都提倡尊老愛幼、舍生取義、崇善尚美的美德,每一段戲都有一個故事,主要代表作品有《殺狗警妻》、《浪子嫁媽》、《拜新年》《穆桂英招親》、《人間好》和《秋江》等二十余折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